[贴吧帮助]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内容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贴吧排名 | 推荐贴吧 | 本吧精华主题 | 本吧最热主题 | 最新主题 | 申请吧主 | 举报 |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首页 >名人天下 > [原创]补充王志遂资料  
人气指数:[ 3593 ]     
发表新主题 精华主题 申请斑竹 贴吧帮助 贴吧举报 →免费订阅[名人天下]贴吧!

如果您想有更多的贴吧功能
请赶快注册

热门话题
    有没有讨厌乒乓球..
    建议把大家姓氏“..
    对王俊凯的表白信
    麻烦取个谐音的英..
    我爱王俊凯
    给王诗龄的信
    我想取个与自己名..
    请不要把我们马姓..
    我是你的粉丝
    爱毛主席爷爷

热门贴吧
    郝氏家族
    邬氏家族
    卜氏家族
    黄氏家族
    尹氏家族
    祁氏家族
    贝氏家族
    伏氏家族
    万氏家族
    管氏家族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0 篇,   首页 [1] 末页
1 [原创]补充王志遂资料
    纪念工作大气、创新、细致的王志遂老师 宋德文 (宋德文,男,1957年唐山铁道学院毕业,曾任铁道兵科研所军用结构室主任,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志遂老师科研成果丰硕,工作特点突出,受到他教诲的学生很多。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到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长期在王志遂老师的领导下工作,我们承担的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也都无不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前后长达儿十年。回忆起来,他对研究课题的选择、工作方向的把握、关键技术的解决、日常工作的严格细致…,种种事例,历历在日。他的榜样和教诲,不只带领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还将潜移默化影响许多从事这一事业的年轻人。而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工作的大气、创新和科学细致。他在领导岗位时,一直是这样做的。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我们后来完成的课题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工作也深受其益。 首先是工作的大气。从科研选题,明确主攻方向和技术途径,他都能从“宏观”入手,站得高,看得远,拿得起,放得下,把握得当。例如,铁道兵科研部门初建时期,我国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铁路军用梁。他根据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经验,首先主攻中等跨度的铁路军用梁的研制,并在多个方案中选择单双层多片式构架销接方案。重点解决桥梁现场快速拼装问题,使器材能在短短的4个小时内组装架设成梁,并应急通车。他曾多次对我们说,战时抢修环境残酷,中等跨度的铁路桥梁数量多且分散各处,现场设备条件简陋,应该首先立足于人力抬运拼组,而且是适于夜间施工,这样就能够前半夜抢修桥梁,后半夜突击过车,满足前线最紧迫的补给需求。因为,第二天,很难说桥梁不再被敌军破坏。在该项目进行中,他陆续解决了梁的总体布局、基本构架的结构与连接、桥面与支座、刚度控制、疲劳计算以及施工方法与辅助设备等诸多难题,成功的完成了我国第一套铁路军用梁制式装备-一“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的研制。特别难得的是,这套1964年国家鉴定定型的成套装备,不仅当时性能领先,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而且迅速推广应用,国家储备量达到数万吨,在抗美援越战场,在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时铁路抢修,在宝成、通霍等铁路的水害抢修和一批新建铁路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到45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铁路中等跨度梁抢修的首选器材,仍在继续生产、储备和广泛应用。 王志遂老师做为课题负责人,有三个问题的处置对我来说,教育尤其深刻。其一,该器材的应用范围和主要性能指标,既然选择的是中等跨度,就不要把上限跨度范围定得太宽;既然是军用梁,行驶限速就只要30-40公里/小时。追求面面俱到,器材万能则可能样样都不理想。突出什么,舍弃什么,要从全局、总体着眼。二是梁的挠度限制问题,军用梁临时应急,限速行车,要达到桥规的刚度要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需要的。但是,能够放宽到什么程度,还没有资料可查,大家心里更没有底。他在请教了一些专家后,当机立断,拟定了设计原则,并通过通车试验测试,证明是可行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等理论问题解决后再设计,就要拖若干年,越南战争可能就赶不上使用了。再一个是畸零跨度梁的解决方案。在几个比较方案中,上级领导拍板的是辅助端构架方案,王老当时并不满意这个方案,事后证明,辅助端构架的储备调用也不是很方便。但当领导正式定下决心后,他努力实施并尽量优化辅助端构架方案,使整个项目顺利完成。如果卡壳在畸零跨度梁的解决方案上,也会贻误战机。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严格的组织纪律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及灵活性的结合。 王志遂老师的第二个特点是创新:有勇气、有根据、有措施的创新。六四式铁路军用梁,采用16锰低合金钢制造,这在铁路军用梁是第一次,在低合金结构钢还不普及的当时,属于一个大胆的决策。他领导研制的大跨度铁路军用梁,设计在滚轮箱上拖拉架设,在我国桥梁史也是第一次,它有效的提高了抢修速度。 外国军用梁也用过滚轮箱,但军用梁的资料是不公开的,与我国的大跨度铁路军用梁的结构也是不匹配的。最后证明,我们的滚轮箱能够有效地节省人力和时间,八七型大跨度应急钢梁的抢修速度超过了外国装备水平,决策是正确的。铁路高墩抢修器材研制,为了能在深山峡谷中,二天拼架一座70米高的桥墩,我们设想了墩段预拼、液压顶升、自上而下拼组的施工方案,这在国内外都还从来没有过,抢修高墩的底盘小、高度大,风险很大,难免使人将信将疑。王志遂老师对我们的设想方案从一开始就非常支持,专门来讲课,并提出先用八三式轻型军用桥墩器材进行高70米的现场模拟试验,对我们的试验设计也提出了具体意见。 他的支持和指导,增加了课题组的信心,迅速统一了认识,也保证了试验的成功。王老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他不仅自己动手翻译书籍,还曾组织我们翻译一些相关前沿论文资料。但他更重视从战争现实中总结经验,他认为我国经历了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具有最丰富的现代铁路保障实践经验,不能凡是追踪国外,完全具备领先国外的条件。为此,他专门写出了专著,撰写了文章,根据我国未来面临的战争需求提出了研究新课题。他的创新思路还有很多,有些已经变成了现实。但也有一些,还没能实现或没有来得及完成。我有生之年,会永远记得的。 王志遂老师的第三个特点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全局观点本身是科学的,大胆创新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并通过细致的工作来完成。他负责设计的铁路舟桥标准梁节,采用了全新的结构构造,为了保证安全行车,他专门设计了试验梁,并且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进行研究性疲劳试验。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研制过程中,他组织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验,解决了针对该梁构造的30万次疲劳计算方法,攻克了一些特殊接头的疲劳强度值等技术参数,为设计计算奠定了基础。在试制成套器材期间,他要求先进行几种构架的单件试制,调整工艺后,再扩大范围;先经过厂内试拼,最后通过拼装架设考核和现场通车试验与静动载分析┅,一系列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保证了器材具有良好的、可靠的战术技术性能,而且不走冤枉路,少交“学费”。在40多年前,我国总体工业技术及武器装备水平尚处于引进仿制阶段,能够率先开展自主创新并取得成功,同时能够并行这样严格的科研管理,迄今回想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铁路高墩抢修器材研制时,由于原定经费不足,顶升模拟试验安排遇到了困难,也是经王老在铁道部战备办公室召集的会议上阐明原因后,经部战办及时增拨相关费用,由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直接组织实施的。还有个细节,也使我们终生难忘,那就是他提出实行的设计计算书二核制,人难免有犯迷糊的时候,交通战备器材设计出现重大失误,后果将非常严重。通过一核、二核,审核,专项试验,综合考核验证┅,应该可以把错误的机率降到最低,付出终会得到回报的。 王志遂老师非常重视对年青工程师的培养。“六四式铁路军用梁”开展研制时,他自己还不到40岁,我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毕业不久,未受过研究工作锻练,更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年轻人一般框框少、胆子比较大,但经验也少,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他的做法是,首先是信任,敢于让你承担主要设计,第二是严格,设计不行就改。例如,六四式军用梁的支座垫枕,应该不算很复杂的部件,但我就陆续做了7个方案,才获他的认可。当时,在我们眼里,他已经是经历过战争考验,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工程师了,要我们修改多少次都是甘心情愿的,而且可以体会他为什么要我们这样改,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信任,而不放任,既培养了年轻人,又保证了成果质量,为此他是很耐心的,也是很费心的,结果是使我们终生受益。1976年,八七型应急抢修钢梁正式论证立项研制,确定我做课题组长,我刚40岁,感觉担子很重,因为这是“文革”后我们研究所最大的战备科研项目,课题组最多时有17个人,有的同志资历、职务、经验、水平都比我高。这个项目,王志遂老师曾在几年前做过预研工作,心中有数。他把项目交给我们,给我们纵横驰骋的广阔大地,但又时时帮我们把关,处理重大疑难问题。项目的成功是他和我们课题组在上级的领导与支持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志遂老师是我国铁路军用桥梁研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杰出的桥梁专家,铁路桥梁抢修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王老在几十年的工作探索中,长于思考,虑精禅竭,起草了大量的论证、策划、分析、试验报告、研究报告、总结报告、信函┅,修改定稿的文件更多。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著述多数未能出版,署名公开发表的不是太多,但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充实的内容,都是精品。在我们心中,王老有着崇高的声望。他长期在兵种领导机关和高级指挥部工作,直接协助首长处理重大技术方案决策,参加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战时铁路桥梁抢修,水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铁路抢修,铁路抢建,军用铁路设计┅,参加了援外铁路抢修专家组。他工作的一生就是我国铁路军用桥梁发展和抢修运用的历史。他的宏观、大气、全面、严格细致┅,可能与这些经历有关。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希望能够介绍给现在的年轻人,继续发扬光大。但是,很多精髓的东西,我们还没能来得及全部掌握,因为机遇不同,个人资质也有差异。他是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116.69.106.*         2010/10/9 10:22:37    |  回复此帖子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0 篇,   首页 [1] 末页 加入收藏夹
回复帖子
标  题: *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左对齐 居中 右对齐 超级连接 email连接 插入图片 插入代码 引用内容 背景音乐 flash动画 Real Player视频文件 Media Player视频文件 QuickTime视频文件
内  容: *
图  片: 教您外部贴图
验证码: 请在左边输入看不清,双击一下
3.142.96.146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页面执行时间:54,028,800.000毫秒
  ©2006 Uname.cn 设逸名网为首页 贴吧协议  意见建议  鄂ICP备05015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