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陈三立 |
 |
|
|
类
别: |
诗词作者 |
籍
贯: |
|
出生: |
|
逝世: |
1937年 |
英文名: |
未知 |
年
代: |
清 |
|
简
介: |
陈散原像,徐悲鸿绘,布油画陈三立(1853年–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父亲陈宝箴是维新派人物,其子陈寅恪为历史学家,陈衡恪为画…… |
|
|
|
|
|
|
|
|
陈三立的相关标签
- 陈三立的详细资料
- 陈三立的五格剖象
- 陈姓名人
-
陈姓贴吧最近讨论
陈三立的详细资料
陈三立(1853年–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 (今修水)人,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父亲陈宝箴是维新派人物,其子陈寅恪为历史学家,陈衡恪为画家。
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但戊戌变法后,甚少插手政治,自谓“神州袖手人”(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 1 评价
- 2 年表
- 3 部分作品
- 3.1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
- 3.2 园居看微雪
- 3.3 十月十四日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
- 3.4 晓抵九江作
- 4 参考
- 5 相关网站
|
评价
“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饮冰室诗话》,梁启超。
年表
陈散原像,亦为徐悲鸿所绘,炭精笔,纸本,画于1928年
- 1853年:出生
- 光绪8年:参加乡试,不以八股文而以散文体作答,初选遭弃,主考官陈宝琛发现,方选为举人
- 光绪12年: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
- 光绪21年:弃官吏部主事一职,往湖南助其父推行新政
- 1898年:戊戌政变,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晴庐
- 光绪26年:移居南京,父亲去世
- 光绪29年:办家学,赞助柳诒徵办思益小学
- 光绪31年:与李有分等人办铁路公司,筹建南浔线
- 光绪34年:与汤寿潜组织中国商办铁路公司
- 1903年: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
- 1911年:反对武昌起义、民军。移居上海
- 1911年-1915年:与其他留恋清朝的文人组织诗社
- 1923年-1925年:居杭州。
- 1924年4月:和泰戈尔见面(徐志摩为两人翻译),获赠一书
- 1926年底:居上海
- 1929年11月:回庐山,期间写下的诗集于《匡庐山居诗》
- 1930年:倡议重修《庐山志》
- 1932年:获邀出席“国难会议”,不去
- 1936年:和胡适获邀代表中国出席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笔会,但没成行
- 1937年:芦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
部分作品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园居看微雪
初岁仍微雪,园亭意飒然。高枝噤鹊语,欹石活蜗涎。冻压千街静,愁明万像前。飘窗接梅蕊,零乱不成妍。
十月十四日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
狼嗥豕突哭千门,溅血车菌处处村。敢幸生还携客共,不辞烂漫听歌喧。九州人物灯前泪,一舸风波劫外魂。霜月阑干照头白,天涯为念旧恩存。
晓抵九江作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鼾声临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鸦万峰颠。
参考
- 清代后期的诗坛
- 陈三立,新华网江西频道
-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
相关网站
- 【古典今论】散原诗文集经眼录——含陈三立书籍的版本列表
- 【翻译】吉川幸次郎〈清末之诗:读《散原精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