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韶山毛氏的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毛伯郑,其封地在荥阳附近,即今河南原阳。毛国被灭后,毛伯郑的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姓。其22世毛遂定居河北鸡泽,其后代后又返归原阳。西晋末,其52世毛宝因战乱迁至江南,子孙定居浙江衢州。北宋初年,毛让一支迁居江西吉水。元至正年间,毛让之后毛太华迁至云南澜沧卫,后告老返内地定居湖南韶山。 韶山毛氏的祖根究竟在何处?这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产生过多种论断,有一些彼此相差甚远,令人莫辨真伪。最近又有人提出:毛泽东这一支毛氏的祖先籍贯陕西歧山,始祖是周文王。笔者认为,既然是研究毛泽东这一支的祖先,就应该以《韶山毛氏族谱》为依据。而依据《韶山毛氏族谱》,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就会得出结论:毛泽东这支韶山毛氏的祖先籍贯应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始祖应为周文王的儿子姬郑。笔者现以主要传继人为主线,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播迁地为线索将这个论断分述于后。 一、毛伯郑与其封国 据《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1)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的派。”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郡客,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 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北宋毛渐《清漾(2)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合以上记载,韶山毛氏的始祖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据史载:姬昌是周太王三子季历的儿子,周太王是后稷的传人,后稷又是帝喾之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故毛伯郑是地道的黄帝子孙。 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并与西河有关。笔者认为就在今河南原阳。 原阳县为1951年由阳武、原武两县合并而置。据《阳武县志》载:阳武春秋属卫郑,战国属魏,秦置县属三川郡,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阳武属之,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皆属荥阳郡,唐五德四年(公元621年)阳武县移治于汉原武县城(今原阳县县城)。旧阳武县城在今县城东南,治所早湮河中。据《原武县志》载:原武春秋属郑,战国属魏,秦置卷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析阳武置原武县,属河南郡。三国先属荥阳郡,后因毛曾封原武典农升为原武郡。晋初原武郡、县皆废,不久复置荥阳郡,卷属之,北齐废卷县入荥阳县,隋在古卷县置原陵县,唐初原陵县改为原武县,仍属荥阳郡。 荥阳为古郡县名,治所在今郑州市北古荥镇。据《荥阳县志》载:荥阳春秋属郑。战国属韩荥阳邑。秦置县,属三川郡。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统领荥阳、卷、阳武、开封等8县,寻罢。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复置荥阳郡,阳武仍属之。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66年)“省卷县入荥阳”。以后荥阳郡辖卷、原武、阳武的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隋朝和唐初,达500年之久。 郡的行政区划沿用至公元583年,为隋文帝所废,但直到唐朝前期还时有复改郡的现象,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荥阳郡才更名郑州。明清以后,黄河数次改道南徙,原武、阳武与荥阳因碍于黄河之隔,才逐渐脱离了辖属关系。 原阳与荥阳自三国魏正始五年设立荥阳郡至元朝末的千余年间,一直是隶属关系。原阳不是荥阳,但近临荥阳且具有地入荥阳的可能。关于西河地域,《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实属西河的派”的西河,不管作为“堂号”还是“郡望”都与原阳有关。 在古代,因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据家谱资料研究,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韶山毛氏族谱》卷七内封面镌有“民国辛巳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藏”,并且每页的下方都有“西河堂”三字。《辞海》和《辞源》对西河的解释是:西河,古地区名,春秋卫地,战国魏地。西河地区夏朝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春秋至战国在北起安阳、南到原阳的黄河两岸。原阳应为古西河地区的最南端,但仍属西河地区范围。 “望”是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这些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徙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笔者目前见到的史书中,毛氏郡望有四个,即荥阳、西河、河阳、北地。 一个是荥阳,上文说过,即今河南原阳。一个是西河。《前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辖县36个,其中“富昌”、“美稷”、“广衍”等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中阳”、“蔺”、“离石”等在今山西黄河沿岸;“大成”,在今河北中部;“饶”在今河北省中部的饶阳县。关于“博陵”,《辞海》曰:“博陵,郡国名,东汉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建安末废。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北魏改为郡,隋废。”当时的大成、饶、博陵就在河间的周围,而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子庆为司徒,孙馥为荆州刺史,曾孙榄为汉阳太守,代代为官,可谓望族。故笔者认为:毛氏的西河郡望应是因毛苌望族居西河郡内而得名,大致位置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一个是河阳,即今河南孟县。据考,该地从未设过郡,一直属河内郡管辖。三国魏明帝时,河内人毛嘉拜安国侯,妻夏氏,封野王君。野王就是今河南沁阳,孟县与沁阳南北为临,故河阳毛氏郡望很可能是因毛嘉而得,如果是的话,也是毛伯郑的一个支系。 一个是北地。据考,秦代、西汉,北周至隋,其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宁县一带;东汉在今宁夏吴忠;东汉末至西魏在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据考,北魏时毛遐,字鸿远,氐族,北地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世为酋帅,自曾祖毛天爱,至遐四世不绝。毛遐以军功拜骠骑大将军义同三司,弟鸿宾功拜散骑常侍,开国县侯,其“世为豪右,资产巨亿”,北地郡望应是此时该族所得。 从毛氏谱牒记载看,他们都认为自己始祖毛伯郑的封地就在荥阳附近,或荥阳阳武。 关于毛姓封地,历史上还存在几种说法:今河南的宜阳、籍水毛泉,以及陕西歧山、甘肃天水等。笔者对此试作一些分析。 纵观史志、谱牒,毛氏姬姓来源共有两支,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因封地而得姓的,一支封为公爵,一支封为伯爵。陕西歧山是毛公封地,甘肃天水为该支毛氏郡望。故陕西歧山确有毛氏一支,并且封邑于前1089年,灭亡于前841年,遗物有“毛公鼎”。该支始祖封爵为公,封地歧县或扶风。但该地历史上从未设过西河郡,也不属于西河地区,更不可能并入河南的荥阳,故韶山毛氏一世祖毛伯郑的封国绝不可能在陕西,这是毛氏的另一支派。再说甘肃省的天水,根据史书记载和当时的情况分析,封在天水的可能性不大,但因犬戎相侵国人暴动,毛公后裔逃往甘肃天水形成郡望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说河南宜阳,从历史上看,宜阳乃县名,战国韩宜阳邑,秦置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距荥阳较远,从未隶属过荥阳,更不可能并入荥阳,与西河也无任何关系。从现状上看,与毛有关的地名、人物、历史遗存,县志没有任何记载。故宜阳为毛氏封地可能性不大,籍水毛泉因无确切位置,故无从谈起。但今原阳有“济隧”(古水名)“毛滩”(现村名),不知是不是该地,尚待考证。 原阳,旧有“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的记载,又有“毛半县薛一角”之说。单正史有传原阳籍的毛姓人物就达14位之多。 现在全县362姓,以姓命村的村庄100多个,而以毛字名村的村庄,就占14个,如毛老庄、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毛楼等。全县60余万人口,毛姓达2万之众。今原阳县周围的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封丘、延津的毛姓也都说自己是从原阳迁去的。 由此,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原阳与荥阳地域相连,而且历史上一直是隶属关系;韶山毛氏尊毛伯郑为始祖,又源于西河。荥阳周围的武陟、温县、巩义、偃师、新密均未归属过西河郡或西河地区,独原阳既在荥阳附近又属古西河地区,西河作为郡望也是因毛遂的后代毛苌所得。毛国被灭后,毛伯郑的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姓,并在其封地发展繁衍。
二、毛遂与江北毛氏 据《韶山毛氏族谱》,韶山毛氏早就认为自己应该是毛遂的后裔,只是没有依据。 《畿辅通志》唐撰毛藻墓志铭载:“公讳藻,字行斌,家本荥阳,遂因仕历,择里漳滨,故为鸡泽人矣。”可见,毛遂家在荥阳,因自荐有功做了仕,才在鸡泽居住了下来。其后代毛藻就成了河北鸡泽人。 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曰:“毛遂,荥阳阳武人也。” 上面已对荥阳、原阳、阳武、原武的关系做了说明,即荥阳是历史上管辖原武、阳武的郡名,原阳是原武和阳武1951年合并后的县名。“荥阳”指的是当时之郡名,实际是当时的荥阳郡,阳武指的是当时的县名,即荥阳郡阳武县。 《原阳县志·史料考证》中,师绍广《毛遂的籍贯》一文,也用确凿的证据、详实的史料证明:毛遂故里在河南原阳路庄村。路庄村,位于原阳县城西12.5公里的师寨乡东南隅。毛遂故里纪念地就在该村东北角,现有纪念建筑大殿三间,厢房八间,“自荐亭”一座,碑碣九通。正对纪念建筑南方,是毛氏祖茔,俗称“毛遂岗”。 毛遂在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做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毛遂因自荐随平原君游说楚王救赵,协助平原君完成联楚抗秦的使命,成名天下,“因仕历择里漳滨”,即今河北鸡泽县一带。其后代发展繁衍,形成今河北毛氏一派。 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六月,毛遂后裔毛释之,又名毛泽,因佐高祖平秦楚有功,被封张地(今河北鸡泽东南),爵位侯,谥号节,史称张节侯。其子鹿、其孙舜袭爵,舜于孝景六年(前151年)以罪免侯。元康四年(前62年)玄孙景为长安公士,后诏复其家。 毛遂的第17世毛苌,被授于河间献王博士,因传授古文诗学“毛诗学”被称为“小毛公”。 自战国毛遂因自荐救赵,离开祖居地,官居赵国,在河北鸡泽定居,经秦,到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其后代回居其发祥地河南原阳。到西晋末,毛伯郑第52世毛宝才随司马皇族一同南迁过江,被其后代尊为“江南毛氏一世祖”。 关于从毛宝到毛泽东的迁徙情况,郑艮安、刘玉琛已在《党的文献》1997年第3期和1998年第2期发文作了论证。笔者结合自己的看法,作一简要介绍。
三、毛宝与江南毛氏 据《二十五史·晋书》载:“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也”,即今河南省原阳县人。 毛宝为毛伯郑第52世孙,毛遂第30世孙。 西晋时,由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晋朝的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此时,荥阳阳武的毛宝也南逃过江,并被当时的镇东大将军、江州刺史王敦选置为临湘县(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令。公元324年温峤攻灭王敦后,毛宝以军功被任为平南参军。后屡立战功,封州陵县(今湖北监利县东)开国侯。尔后,庾亮北伐,毛宝为征虏将军,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授豫州刺史,和西阳太守樊峻同守邾城(今湖北黄冈),与后赵对峙。公元339年9月,石虎遣子石鉴率军攻城,城陷,毛宝战死。 毛宝子毛穆之,戎马一生,多在荆襄、巴蜀,后于攻伐苻坚时病逝巴东。毛穆之之子毛璩,字叔连。初为谢安参军,复为谢安子谢琰司马。肥水之战后,以功迁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后进征西将军。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毛璩被杀于蜀地,归葬在他的食邑新安,即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汪村乡五湖村毛家田铺。其子孙遂家于此。是为毛氏居衢州之始。 故江南毛氏共尊毛宝为一世祖,毛穆之为二世祖,毛璩为三世祖,毛璩又为衢州毛氏一世祖。毛璩生子四,宏之、韶之、敏之、歆之。韶之后迁到浙江松阳,歆之后迁江苏建康,宏之、敏之在衢州烂柯山繁衍生息。 北宋初年,毛璩第12世孙毛让因其子毛休出任江西吉州知府,被接去就养官署,生息繁衍,形成江西毛氏。
四、毛让与江西毛氏 毛让,字伯逊,为毛璩第12世孙,毛宝第14世孙。其祖父毛子产,生子六,即佛檀、方俭、方备、方参、方俨、胜光,毛让是毛方俭之继承子。毛让在兄弟、堂兄弟中排行为第十一,称十一郎。生二子:休、任。长子毛休与父同仕南唐,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史,后出任江西吉州太守,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接父毛让及母就养吉州官署。其弟毛任也随同前往。后籍入龙城。 毛休,生子七:仕元、仕隽、仕廉、仕宏、仕宣、仕澄、仕广。毛任,生子二:仕华、仕简,兄弟九子,在江西吉水称“龙城九派”即司封、司理、刺史、省宣、国学、寺丞、司法、巡判、贡元派。六、七世后,数派无传。较兴旺的仕澄的寺丞派从龙城迁仙茶乡(八都镇)居住。 毛让在江西吉水被奉为一世祖,毛休、毛任被奉为二世祖,其后代在此地生息繁衍,至今已40余代,外迁者颇多。
五、毛太华与韶山毛氏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2年),中原爆发红巾军起义。家居江西吉水仙茶乡的毛让第23世毛太华,苦于战乱,迁至云南澜仓卫(今云南澜仓拉祜族自治县)落脚,娶当地少数民族王氏为妻。并先后生有八子,取名毛清一、毛清二、毛清八等。明朝建立后,毛太华思念故土,以军功请求告老还乡。遂被朝庭恩准携妻儿迁回内地。不知出于何故,毛太华仅携妻子、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内迁。 毛太华最终没能到达故里江西,这大概有其历史原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分成几大派系,鄱阳湖东、北、西为朱元璋控制,其西南面则为陈友谅占有。两支军队为了争权夺利在鄱阳湖展开大战,陈友谅最终战败。战火加残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湖南大部土地荒芜。朱元璋为恢复、开发湖南,也为奖励将士,遂令他们跑马占地,马蹄所达之土地全归马主人所有。毛太华夫妇及两个儿子被分配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并分得田产。 毛太华死后几年,毛清一和毛清四离开了湘乡绯紫桥,迁至湘潭七都七甲,即今闻名天下的韶山。 毛太华一支在韶山繁衍17代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降生,毛恩普生一子贻昌,毛贻昌字顺生,生五子,长次早殇,三子就是毛泽东。 综上分析: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子姬郑被武王姬发封于当时的毛地,今河南省原阳县境,是为毛国,爵位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氏。郑灭毛国后,其子孙置守其地,到22世毛遂,因自荐威楚,仕居赵国(今河北鸡泽)。西汉初,毛释之因辅佐刘邦除秦楚,兴汉室,封于张地,谥节侯,世袭三代。毛伯郑第40世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世称“小毛公”,其后代的一支回到原阳定居。到西晋末年,毛伯郑第52世孙毛宝因战乱随司马皇族迁居江南,成为江北毛氏与江南毛氏的传继人。自西周毛氏封国到西晋毛宝南迁,历时1300余年,传52世,主要在中原繁衍。到54世毛璩才正式在浙江衢州定居,传12代后,到66代毛让因仕迁江西吉水,又传约23代,到89代毛太华先云南后湖南韶山,再传20代到毛泽东,历时3000余年,共传108代。(河南省原阳县文化局:毛国杰)来源:《党的文献》 2002第6期 注释: (1)光绪七年(1881年)第二次修本。 (2)指今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