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般代指中国,但起源不明。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说文·文部》:“华,荣”。“夏,中国之人”。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的人和族,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与四夷对称,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另说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还有人说,夏朝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带有“中国”之意,“夏人”即为“中国之人”。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