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邵逸夫爵士,大紫荆勋贤,CBE (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电影及电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生于大清浙江宁波镇海。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亦主导著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本地的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邵逸夫生前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而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人类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无论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或澳门,两岸四地的多任领导人都曾表彰邵逸夫爵士对华人影视文化和华人社会的贡献。
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冠绝亚洲,历年来,培育出华人演艺界的无数颗巨星,以及多位幕后精英,只要有邵逸夫的地方,一定众星拱照,星光熠熠。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于1937年在新加坡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发妻黄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几个子女便陆续淡出邵氏管理层。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长居新加坡,在那里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厦及住宅。1997年,邵逸夫跟事业拍档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2010年1月1日卸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职务,由其妻方逸华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执行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鹏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则获颁授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2014年1月7日上午6时55分,邵逸夫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寿106岁(根据中国传统习惯,华语媒体一般报道为107岁)。
邵逸夫爵士对华语影视圈的贡献享誉全球,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邵逸夫家族缔造的邵氏电影(SB)主宰亚洲电影市场半个世纪,“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旗下影城物业是全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邵氏家族也进军电视业,入股香港无线电视(TVB),四十多年来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蜚声国际,“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电影(SB)和香港无线电视(TVB)的电视剧”,经典的影视文化形象誉满全球、脍炙人口,是全球华人的集体回忆。
至今,邵逸夫旗下的香港无线电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仍旧是唯一一家能够全面覆盖两岸三地的华语电视媒体,并且是全球第一家能够在香港、澳门、中国大陆、台湾均能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合法落地,进入两岸四地千家万户的电视媒体。
在香港,无线电视是第一家免费电视台,历经四十多年,依然保持香港一半以上的电视收视人群,称霸香港电视业半个世纪,培养出台前幕后的华语影视制作团队数以百计,当今华语影坛、歌坛的多位耀目巨星,都是出师自无线电视旗下的艺员训练班。
在澳门,香港无线电视和其台湾分公司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一直能在澳门电视网络播放,平均坐拥超过八成澳门电视观众。
在中国大陆,香港无线电视是第一批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合法落地内地的境外(含港澳台)电视媒体。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从市民自发安装鱼骨天线,到各地有线电视网络传输,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早已在广东等粤语地区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而多年来,全国各地观众,均可透过各种方式,收看过香港无线电视的各类节目,其中TVB出产的香港电视剧,可以说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曾播放过。
在台湾,无线卫星台也脍炙人口,打破台湾传统老三台的电视格局,成功把香港电视管理和制作模式推广到台湾,为台湾市民带来电视节目多样化。TVBS见证台湾改朝换代,占有台湾电视界极高的收视率,为台港电视业交流作出不懈努力,也是台湾媒体政治的第一见证和缔造者。
邵氏影视产业主要包括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邵氏电影从上海到台北,新加坡到香港,历经一个世纪的转折,依然璀璨耀目;香港无线电视自1967年创办后,不断立足香港本土,向全球华人提供高水准的电视节目。邵逸夫家族的影视产业为全球华人影视娱乐圈培养了无数人才,台前幕后人才济济、星光熠熠,华人影视文化圈的粒粒巨星、幕后主创均出自邵氏和TVB,孕育的电视制作人才更活跃于香港各大电视台的台前幕后。邵氏电影的片库、香港无线电视的资料片仓,更是华人社会影像宝库,收藏超过40万珍贵的影视、广告、新闻等节目的母带。
时至今天,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培养出的台前幕后人才,已经活跃在两岸三地,香港和台湾多家著名媒体的台前幕后均出自邵氏,如香港亚洲电视、香港有线电视、香港NOW宽频电视、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湾中天电视等,可以说邵逸夫影城是华语影视圈的少林寺。
邵逸夫在美国人开办的“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已经加入长兄邵仁杰在1924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毕业后他放弃升学,全身投入电影制作。在18岁时,他已经成为摄影师,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及《西游记》等等。
天一影片在创业首两年发展迅速,其他电影公司于是组成“六合影业公司”,群起杯葛“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电影,史称“六合围剿”。1927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便推出流动放映车,为星马乡村送片上门,是中国影业史上的首创。
从1928年开始,邵家三兄弟不断收购星马的戏院和游乐场,组成属于自己的院线和发行网络,十年间开设了110间电影院、9间游乐场和剧场。在1931年,邵逸夫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和学习当地的技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即1932年,因为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1934年,天一凭借邵逸夫引进的技术,推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套,由中国人独力制作的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为中国电影技术带来突破。
在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东南亚,香港、南洋地区相继沦陷,邵氏各兄弟的电影事业大受打击。战后,二哥仁棣回港重建业务,并于1948年将“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时间,邵逸夫与三哥仁枚的新加坡电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轨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发展不顺,遭“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夹击,所以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随即向当年另一对手电懋挖角,成功招揽以林黛为首的多位影星过档邵氏,亦罗致了邹文怀当宣传主任。邵氏兄弟创业作是林黛主演的黄梅调电影——《貂蝉》,结果票房不俗,亦成为李翰祥导演的成名作。这套电影更在第五届亚洲影展上囊括五大奖项,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后拍摄的黄梅调电影,都创下票房纪录,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在香港、台湾两地屡创卖座纪录,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推至顶峰。
邵逸夫亦着力发掘新人,例如在1959年参与筹办香港小姐,为冠亚季军提供试镜机会;在1964年,邵逸夫开办南国电影训练班,培养了黄霑、罗文、王羽、罗烈、郑佩佩、陈鸿烈等一批新人,又提拔了张彻当制作主任。而1966年邵氏胡金铨的《大醉侠》,就正式开创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热潮,其后拍摄的《独臂刀》、《天下第一拳》等都广受欢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远的影响力,例如《标杀令》系列就参考了很多邵氏武打电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亦进入顶峰期,在1974年拍片达到50部,单一公司有如此年产量,是香港影业史上罕见的。而一向拍摄国语片的邵氏,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纪录,就重振了粤语电影的地位。同时西方的性解放运动兴起,邵氏拍摄了不少艳情片,结果备受非议,甚至有文化工作者发表公开信,批评邵逸夫。但时而至今,不少邵氏艳情片都被形容为经典之作,例如《爱奴》、《金瓶双艳》等。其实除了自制电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资西方电影,其中1982年的黑色电影《银翼杀手》最为经典。
到1970年代中后期起,邹文怀另立嘉禾电影,加上1980年代新艺城的兴起,渐渐侵蚀邵氏的票房。邵逸夫逐决定转投新兴的电视行业。邵氏从此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更将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无线电视。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此前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电影,亦最少获得三十个本地和国际电影奖项。停产之后,邵氏仍断断续续透过附属公司投资电影,例如《审死官》、《十万火急》,以及近期上映的《72家租客》等,但产量稀少。
邵氏将军澳影城 Shaw Tseung Kwan O Film Studios邵氏将军澳影城全景 Shaw Tseung Kwan O Film Studios回朔至1965年,当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及英美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同年出任无线电视董事局行政委员会主席,无线于1967年正式启播,并由最大股东利孝和为主席,邵逸夫则任常务董事。1980年,利孝和病逝,而美英资金亦不愿派人入主无线,邵遂增持无线股权成为最大股权,担任无线的行政主席直至2011年。2010年台湾智慧型手机宏达电公司董事长王雪红以个人名义与香港锦兴集团主席陈国强、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私募公司,联手买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无线电视公司26%股权,邵氏则全面退出TVB经营。邵逸夫主政期间,虽然竞争对手亚视屡次易手,但无线的领导地位仍然保持至今,无线亦成为市值超逾百亿港元的传媒企业。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宣布斥1.8亿美元,重新在将军澳兴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预计于2009年全面启用,太太方逸华曾表示,启用之后邵氏会再拍摄电影。
而邵逸夫如何处理无线的股权,亦一向惹人关注。在邵逸夫售出“电视企业”的时候,就已经有传媒指邵逸夫有意将无线卖盘,但一直未获证实。至2006年7月25日,邵逸夫抱恙入院。三日后,无线大股东邵氏兄弟宣布,正洽售无线或邵氏的股权,引起社会回向,媒体相继猜测无线可能易主,报道指不同投资者都有意收购。但邵逸夫康复后,邵氏于11月28日己宣布暂停洽售。虽然,邵氏自此再未有表明售股意向,但里昂证券指无线电视已经成为私募基金的主要并购对象之一,更认为大股东邵逸夫步入百岁寿辰,市场对并购仍有憧憬。2007年5月30日,无线表示,邵逸夫考虑退任无线的行政主席,并将物色继任人选。2010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席无线43周年台庆。
2014年1月7日上午6时55分,邵逸夫于家中在家人陪伴下安详去世,终年107岁,其葬礼只供家人出席。无线电视发表声明,表示虽然知道终会有这一日(邵爵士离世),但不会因此减少公司的伤痛和失落,无线电视所有人员都会怀念邵逸夫,并向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及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邵逸夫于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屡屡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总捐款额已超过32亿港元。在2008年,邵逸夫就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掦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积向内地捐赠款物达25亿港元。
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经捐出1.1亿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兴建逸夫书院,现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资助的建筑。医疗方面,在1977年成为香港红十字会会长,赞助该会的工作,在1984年为该会成立首个输血服务中心。邵逸夫1998年卸任会长之后,仍然担任该会的副赞助人(主赞助人为香港政府)。另外,邵逸夫亦曾于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
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巨额捐献,尤其是资助办学。现时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包括50所大学,内地很多重点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中国科学院在1990年,特地将他们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为“中华慈善大会”首批“中华慈善奖”得奖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陆的医疗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于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而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及星马一带,邵逸夫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在旧金山亦开办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旧金山政府为嘉许他对该地的慈善贡献,在1988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在1994年,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发生天灾的时候,邵逸夫亦会捐助部份受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币,救助921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就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币,重建学校。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
为了推动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事源2007年适逢邵逸夫100岁寿辰,他的出生月日引起传媒的一阵小混乱。以往外界一般认为,邵逸夫的出生月日是公历10月4日,所以各传媒都在10月4日前后大幅报道,但无线电视总经理陈志云则代为澄清,邵逸夫的生辰并非当日,而无线电视发言人仅表示,他的生日在每年10月至11月之间,结果引起外界不同的猜测。
2007年10月4日,《苹果日报》指邵逸夫生日为“10月14日”,并刊登一张偷拍得来的邵逸夫身份证照片,证上显示出生日期为“1907年10月14日”。
2007年10月5日,《南华早报》引述邵逸夫侄孙邵在德指,邵逸夫在2007年的生日在公历“11月23日”,即农历“十月十四”。2007年10月7日,《苹果日报》随即改口,指“调查”发现邵逸夫是以农历庆祝生日,而身份证上的日期为农历,所以邵逸夫的公历出生日是“1907年11月19日”,亦恰巧与无线电视的台庆同月同日。2007年11月19日,太太方逸华指邵逸夫生日已过,并没有透露确实日期,亦表示他不喜欢庆祝生日。
而各地编撰的名人录,对于邵逸夫的出生月日,亦有不同的记载。根据美国“Reed Publishing”出版的名人录《Whos Who in Asia 2007》,邵逸夫的出生月日为“10月4日”;而英国“A&C Black”出版的《Whos Who 2007》就指他的生日是“10月14日”,但两者皆没有表示日子是公历还是农历。而《华侨日报》于1970年出版的《香港年鉴》就指邵逸夫生于“民前五年十月十四日”(1907年)。
邵逸夫英文名“Run Run”的由来亦有不同版本。坊间一直认为邵逸夫当年在南洋打拼,经常抱着菲林奔走于各大戏院,故取此名,有跑腿的意思;但有指这传闻出自周润发的一个玩笑,并不真确。根据黄霑的《数风云人物》引述邵逸夫的解释,他的英文名其实是利用他的本名“仁楞”的国语发音来拼成。
荣誉学位:
|
|||
|